鲁棒性译名溯源:一个技术术语的跨文化旅程
在当今中文技术圈,"鲁棒性"已成为描述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术语。这个看似生硬的音译词,实际上承载着中国技术术语发展史的重要片段。要追溯其起源,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计算机科学的萌芽期。
技术术语的本土化困境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科学文献的大量引入,如何准确翻译"robustness"这一概念成为技术界的难题。直译为"健壮性"或"强壮性"虽能传达部分含义,但无法准确表达其在工程领域的专业内涵——系统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生存的能力。这一时期,中国学术界对科技术语翻译形成了两种主要流派:意译派追求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音译派则主张保持术语的原生性。
译名确立的关键人物与机构
根据现有文献考证,"鲁棒性"这一译名的确立应归功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批早期科研人员。在1985年出版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中,首次正式收录了"鲁棒性"作为robustness的标准译名。参与这一工作的包括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张孝祥、王选等学者,他们在术语审定过程中坚持"音意兼顾"的原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孝祥教授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上发表的多篇论文,系统性地阐述了"鲁棒性"的翻译理据。他认为,"鲁"字既保留了原词发音,又隐含"粗鲁、不精致但实用"的意味,恰好契合了robustness强调系统在非理想环境下仍能保持功能的核心内涵。
学术争议与最终确立
这一译名最初在学界引起了相当争议。反对者认为"鲁棒性"不符合汉语习惯,建议使用"稳健性""强健性"等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译法。支持者则指出,在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等专业领域,需要创造专门术语来区分日常用语与专业概念。
转折点出现在90年代初,随着《自动化学报》《软件学报》等核心期刊的广泛采用,"鲁棒性"逐渐获得学界认可。1994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自动化名词》中,"鲁棒性"被确立为规范术语,标志着这一译名的官方认可。
术语传播的推动力量
这一译名的普及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是高等教育的影响,90年代中期的《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教材普遍采用这一译法,培养了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术语使用习惯。其次是产业实践的推动,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商在技术文档中统一使用"鲁棒性",通过产品研发和技术交流强化了这一术语的行业地位。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对系统robustness的要求成为技术文档的必备内容,进一步巩固了"鲁棒性"在技术交流中的核心地位。
术语演化的当代启示
"鲁棒性"的翻译历程反映了中国技术术语发展的典型模式:先由学界引入并争议,再通过实践检验,最后达成共识。这一过程体现了技术语言发展的自然选择规律——最适合专业表达且便于行业交流的译名最终胜出。
如今,"鲁棒性"已超越最初的计算机领域,扩展到人工智能、金融工程、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这个术语的成功也为我们提供了科技术语翻译的宝贵经验:在保持专业准确性的同时,适当考虑汉语特点,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技术词汇。
回顾"鲁棒性"的译名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术语的诞生,更是中国技术语言体系逐步成熟完善的缩影。这个看似简单的翻译选择,背后凝聚着一代技术工作者在语言与专业之间的智慧平衡。